跳到主要內容

追捧高價股該注意的事...

在股市中,我們很常聽到的一個名詞叫做本益比。按照字面上的解釋,就是買進的股價成本與公司當年或去年收益的比值。而一般我們常用這個比值來衡量公司的股價是否過高,因此本益比越高的股票,它的潛在意義就是該公司股票現在的價格相對於公司一年所賺的錢,需要花多少年才能回本的意思。

正常情況來說,價格越高的東西買的人應該會越少才對,但在股市,卻反而是價格越高越多人想要追捧,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來研究本益比的公式,就會比較清楚。

本益比 = 股價 / EPS(公司當年度每股盈餘

由於股價是由投資人所追捧出來的,與公司經營狀況無關,所以這裡我們暫時把它當作是固定值。當股價固定時,本益比的高低就完全取決於公司的獲利能力了。公司獲利能力越高,則本益比就會越低。相反的,公司如果獲利下滑,在相同的股價之下,該公司的本益比就變高了。

這時我們必須思考幾個問題:

1. 在以相同的股價計算之下,應該以去年的獲利狀況還是以當年的預估獲利狀況來當做獲利標準?

2. 如果以去年的獲利狀況作為標準,計算出合理的本益比,也就代表著當下股價尚處合理價格。但如果當年度獲利下滑的話呢?或者,當年度的獲利比去年更好的話呢?

3. 如果是以當年度預估的獲利狀況為標準時,本益比是合理的,股價因此也是合理的。但如果預估的狀況出錯了呢?當年度實際的獲利狀況可能比預估的要差,當然也可能比預估的更好,當這樣的狀況發生時,會發生什麼事?

假設某檔股票目前是 1300 元/股,而該公司去年的每股獲利 EPS 為 48 元/股,則計算出來本益比約為 27 倍。 27 倍代表的意義是,如果該公司之後每年都能固定賺 48 元/股,那投資人必須要等 27 年之後才能回收成本,我想這應該是很不划算的投資吧?

不過如果我們預期該公司今年的獲利將會超越去年,達到EPS為 100 元/股的 ,換算下來本益比將會將為約 13 倍,比起用去年獲利計算的本益比,少了將近 14 年的回收期,那還算不算貴呢?

而等到公司當年度的財報出爐,發現公司雖然有比去年成長更多,但卻還不到EPS為 100 元/股,只達到EPS 73 元/股,本益比立刻升高為約 17.8 倍,那投資人將會如何?

雖然以上的例子,我們為方便分析,把股價固定在 1300 元/股,但實際上光是看公司去年的獲利、預估的獲利、和當年的實際獲利,我們就不難想像,該公司的股價會有什麼樣子的變化了。

而投資人之所以會違反一般的認知,去追捧高價的股票,並讓它越炒越高,無非就是期待該公司未來的獲利表現將會一年比一年更好,這樣子才能有機會獲得更多人的追捧,把股價捧的更高,然後再脫手獲利。

可是真的有公司會不斷地呈現爆發式成長嗎?從歷史經驗來看,幾乎是沒有的。歷史較悠久的大公司,既使一直都有獲利、成長,它的成長也會開始變得穩定,而不太會呈現爆炸性的增長。會呈現爆炸性成長的,大多還是股本小的公司才會有機會,可是這樣的成長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終有一天漸趨緩慢、穩定甚至開始下滑。

而投資人追捧時多數並不會思考到這些,他們只想到絕不能輸給其他人,一定要好好地在這檔股票上賺上ㄧ筆。同時他們也絕對不會想到,自己可能會成為在得知幻想破滅後,接到最後一棒,因而必須被迫賤賣手中高價買來的股票,然後造成該股股價開始迅速下跌的人。

相信任何人都不想當那最後一個笨蛋吧?因此我們在決定是否要追捧高價股時,本益比雖然是個可以參考的指標,但實際進行投資決策時,絕不能單看本益比就決定是否進場。若不想成為那不幸的最後一棒,我們最好還是多想一步,多花些時間研究該公司的財務報告以及產業前景,才是明哲保身之道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該知道的基本常識:母公司、子公司與分公司

我們常常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商業名詞,看起來好像很相像,但你知道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嗎?

淺談資本額

不論是否有過投資經驗,相信不少朋友都聽過資本額這個名詞。不過應該還是有部分朋友對資本額沒有很明確的認識,今天就來談談何謂資本額吧!

破解業務常用話術:"意外"與"明天"不知哪一個會先到?

妳/你是否也曾被業務的三寸不爛之舌給說得頭昏腦脹,卻想不到任何可以反駁的話,所以最後只能乖乖買單呢?今天我們就來破解保險業務最常用的一句行銷話術:"意外"與"明天"不知哪一個會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