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認識指數投資策略(一)什麼是指數?
在證券投資領域,若以投資經理人的積極程度來區分,我們可以概分為主動型投資與被動型投資。
所謂主動型投資,如同字面意義,代表的是依據經理人的自主意志、觀點來挑選投資標的與進場時機來進行投資。一般會認為,採取主動積極態度的經理人,理應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投資回報。就如同工作中,願意多付出時間去思考、行動的上班族,可以獲得比較好的待遇一般。
但願意多付出的人一定會得到比較好的待遇嗎?其實並不一定,只是我們仍鼓勵人們這麼做,因為人們也比較喜歡看到自己的親友、同事積極的樣子,雖然不確定會得到比較好的待遇,但結果通常也不會太壞。
但在證券投資領域就不同了,積極主動的投資方法,並不一定會得到比較好的回報,有時反而會大大地落後市場平均一大截。這除了關係到每個經理人的能力之外,還牽涉到買賣成本的問題,所以在證券投資市場,過度地積極主動其實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而絕大部分的共同基金都是透過主動型的投資方式來進行投資,因此基金的經理人對於該基金的績效就相當重要,一旦基金經理人發生情勢的誤判,就可能導致該基金的績效不佳而低於市場平均回報。相反的,若該基金經理人見解卓越、眼光精準,則該基金不僅能夠優於市場平均回報,甚至能夠長年獲得佳績。
而一般也認同要獲得優秀的經理人代為管理大眾的資金,提供優渥的待遇是絕對必要的。也因此,此類型的基金通常會有較高的保管與經理費用,而且是固定收取,不論績效。當績效佳時,我們通常認為付出這些費用是值得的。可是績效差了,那感覺就不一樣了。
當我們走進一家價格昂貴的餐廳消費時,如果東西好吃,環境佳,服務又好,我們會有物超所值的感覺。但如果東西難吃,環境髒亂,服務態度又差,相信不會有人是心甘情願地花大錢當凱子吧?
相對於主動型投資,被動型投資所追求的並非透過經理人積極主動以獲得較好的投資回報,而是透過事先設定好的投資方式,近乎機械性、無意識地進行投資。就像是工廠裡的機器一樣,設定好程式,機器就會持續地進行重複、單調、固定的工作。而除了一開始地設定之外,大部分時間都不太需要有人在場。
廣義的來說,以電腦程式進行投資交易的方式也被認為是被動型投資。不過這種投資方式所能獲得的投資回報優劣仍然取決於設定該程式的投資人或經理人,如果設計的程式很完美,當然可以獲得不錯的回報,但如果設計的程式有瑕疵,那當錯誤發生時,所造成的虧損是有可能會釀成一次金融危機的。而部分避險基金就是採取這樣的投資方式。
另一種被動型投資,就是我們主要要談的指數型投資策略。指數型投資策略主要是以追蹤單一指數為目標,因此在條件設定上相當單純,不需要如程式交易般,需要用到繁瑣的數學公式。
以追蹤台灣證券交易所台灣 50 指數的寶來台灣卓越 50 ETF 為例,它便是以台灣證券市場上 50 家市值最大的公司,依個別不同的比重所組成。每當有新的資金買進該檔 ETF 之後,新資金便會依照所設定各個成分股的比重,在證券市場上購買相對應的股票來進行投資。
因為是單純地追蹤指數,因此並非以絕對獲利為目標,而是以獲得和市場相同回報為目標。換句話說,就是當市場上漲時,它也會等幅度地的上漲,當市場下跌時,它也會等幅度的下跌。
而投資人為什麼會想投資這種只隨市場指數跟漲跟跌的投資工具呢?原因就在於投資人不想為了獲得優於市場的投資回報而承擔過多的風險,而且長期來看,指數的走勢是會不斷上揚的,只要跟著指數走,就可以有和市場平均一樣好的投資回報。
因為是近乎機械性、無意識地跟著指數進行資金分配,幾乎不太需要經理人的專業能力,所以此類指數投資就不需要支付高額的經理費、保管費,因此投資人的投資成本也大大地降低了。就像是我們如果到外用餐,如果只是求個溫飽,就沒必要花大錢到高級的餐廳享受一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