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金融商品的迷思


對企業來說,每每推出一項新商品,總是希望它能夠被消費者所接受,能夠賣得好,於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大力吹捧新商品的優點。但對消費者來說,新的商品真的有比較好嗎?

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不見得的,雖然新商品被生產出來一定有想要滿足的特定消費群,但實際上,這特定消費群有時卻沒有如想像中來得大,或者,這新商品實際上也並沒有符合特定消費族群的真正需求。

這在實體商品上是相當常見的,而金融商品這類無形商品上其實也不少見,但消費者卻不容易察覺新的金融商品是否真的比較好。

原因並不單單因為消費者看不出新商品與舊商品其中的差異性,而常是因為新商品透過企業的行銷包裝,加上業務員過度的美化,使得消費者對新商品產生了錯誤的價值判斷。

過去銀行銷售的連動債以及保險公司強推的投資型保單就是最好的例子。

2008年所爆發的金融危機,即使已經過了六年,相信多數人都還是心有餘悸。特別是當初因為聽信銀行理專所說的話術而買了連動債,以及在保險業務員不斷地鼓吹慫恿之下所買的投資型保單,在當年讓很多投資人幾乎是把過去辛苦累積的積蓄瞬間賠光,這麼慘痛的教訓我想是一輩子都忘不了。

但即便如此,金融機構至今仍然不斷地研發推出一些新金融商品,想藉由"新"的商品,來取代客戶過去的"舊"商品,好能夠再賺一次客戶的錢。

這種狀況在保險業特別容易發生,為什麼?因為在台灣,每個人身上都至少有兩張以上的保單,但在薪水不漲的情況下,幾乎是不可能再掏出錢來買新的保單。那保險公司不就沒機會再銷售了嗎?於是保險公司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三不五時地推出新商品,並告訴消費者,新的商品絕對比舊的來得好,也更有保障,所以建議保戶把舊的商品給處理掉,改以新商品繼續提供保障。

但實際的情況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絕大多數的保險商品,其實都是大同小異,消費者如果真的需要足夠的保障來規避風險,在一開始就可以把保障給做足,不需要透過轉換保單的方式來重新規劃才對。除非一開始,你的業務員就沒幫你在合理預算之內規劃完善,若是我們在財務上有重大的變化,才真的需要重新調整現有保障。不然的話,大部分狀況下,業務員後來推薦的新商品,保費一定會比舊商品來得高,但保障卻不見得有相對性的提高。

所以如果為我們服務的業務員,三不五時地來告訴我們什麼新商品推出時,千萬別再傻傻地被牽著鼻子走了,不然我們的保費只會越繳越多,但保障卻越來越少,不但沒閒錢累積真正屬於自己的資產,當遭遇事故時,也沒有足夠的保障來提供我們必要的財務支援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該知道的基本常識:母公司、子公司與分公司

我們常常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商業名詞,看起來好像很相像,但你知道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嗎?

淺談資本額

不論是否有過投資經驗,相信不少朋友都聽過資本額這個名詞。不過應該還是有部分朋友對資本額沒有很明確的認識,今天就來談談何謂資本額吧!

破解業務常用話術:"意外"與"明天"不知哪一個會先到?

妳/你是否也曾被業務的三寸不爛之舌給說得頭昏腦脹,卻想不到任何可以反駁的話,所以最後只能乖乖買單呢?今天我們就來破解保險業務最常用的一句行銷話術:"意外"與"明天"不知哪一個會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