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樂趣而投資
作者華爾街日報 | 社會觀察 – 2013年11月1日 下午4:06
指數基金受到大批投資者追捧,因為它們簡單易行、費用低廉,而且與投資熱門股票、仰仗雄心勃勃的基金經理或是聽從連襟的建議相比,它們通常能帶來更多回報。
但其中也有個小問題:被動型投資很無聊,這一點就連追捧者們也承認。
這就是有些投資者會拿點兒錢到股市賭一把的一大原因。
佐治亞州費耶特維爾(Fayetteville)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約翰﹒米勒(John Miller)幾年前拿出約5%的投資資金開立了一個賬戶,開始購買個股。他的資金大多用於投資指數基金。
他在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股價接近金融危機低點時對該股下注,賺了個盆滿砵滿。他也買過一家太陽能公司的股票,他說,在他賣出股票之前,該股下跌了85%左右。
不過,盡管經歷了這些起伏,他還是樂在其中──他不擔心損失慘重的賭注會葬送他的財務前程。
35歲左右的米勒說:“有些人會把錢花在豪車上。我妻子有‘逐樂’預算,我也有‘逐樂’預算。”
投資是件嚴肅的事情。許多美國人面臨無法攢夠錢、過上舒適退休生活的風險,也無力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即便是擁有較多財務緩衝的人也不喜歡把錢白白扔掉。
但這類“逐樂投資”帳戶很流行,它們尤其受那些相信自己已經攢下足以滿足需求的財富或者有望順利實現財務目標的人追捧。“遊戲投資”給這些投資者帶來與藝術品收藏或跳傘類似的刺激。一些人甚至可能涉獵其他資產,比如貨幣或黃金。
“逐樂投資”之所以有樂趣,可能是因為投資者憧憬獲取高額回報,也可能是因為投資者可借機展示專業技能或印証預感。和周末前往拉斯維加斯的賭徒一樣,許多人意識到從長遠來看他們可能會輸。但與許多賭徒不一樣的是,這些投資者比較有頭腦,會小心謹慎地限制他們的賭金。
這其中有些人是普通投資者,比如米勒。有些人是被動型投資的大贏家,比如指數基金運動的思想教父伯頓﹒馬爾基爾(Burton Malkiel)和在卡通作品《呆伯特》(Dilbert)中諷刺“積極型”基金經理所收費用的斯科特﹒亞當斯(Scott Adams)。與由選股人運營的積極管理型基金不同,指數基金好似依靠自動駕駛儀運營,它們持有的一籃子資產覆蓋了一個指數(即市場基準)下的幾乎每一種証券。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資深經濟學家、《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一書(是對試圖跑贏大市的做法的經典批判)作者馬爾基爾稱:“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有種想賭一把的衝動。”
馬爾基爾的大多數資金都投入了指數基金,現年81歲的馬爾基爾估計,他的投資組合大多都會留給繼承人。但他將10%左右的投資資產用於購買和持有個股,他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愛好”。
賺錢通常只是這些投資者的動機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動機。專家們表示,除賺錢之外,他們可能還想尋找刺激,追求理想,確証他們的天賦和智慧,或者尋求其他心理回報。
這就令指數基金投資面臨一些障礙。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數據顯示,投入被動管理型股票共同基金和交易所買賣基金的資金比例在10年內翻了一番──但仍然僅佔這類基金總資產(6.5萬億美元)的三分之一左右。
指數基金投資者可期望獲得的是基金追蹤特定基準股指所帶來的回報減去費用(通常較低)。而積極型投資者則會一直面臨跑輸大盤的威脅──而且通常要支付高額管理和交易費,從而使跑輸大盤成為可能性最大的結果。
不過盡管如此,加州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行為金融學(研究投資者如何決策)專家邁爾﹒斯塔特曼(Meir Statman)表示,如果理財顧問建議客戶投資廣泛的多元化基金,許多投資者的“反應就像有人跟他們說日後要以菠菜為生一樣”。
斯塔特曼表示,就連財務安全的投資者也嚮往獲取高額回報。他說:“我們在生活中想要兩樣東西:一樣是不貧窮,一樣是富有。”
一些投資者說,如果能把一小筆安全數量的資金用於積極型投資(從而使他們在實現風險管理目標和冒險賭一把的欲望之間取得平衡),他們會更容易接受將多數資金投入普通的指數基金。
46歲的喬﹒紮瓦基(Joe Zawacki)在密歇根州科倫納(Corunna)運營咨詢公司National Auditing Services。他說:“只是攢錢有點無聊。”他曾把投資組合中一半左右的資金用於交易個股,但對回報感到失望。
紮瓦基目前將90%左右的資金投入指數基金,其中主要是先鋒整體股市指數基金(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該基金收取0.05%的年費,也就是每投資10,000美元收取五美元費用。(投資規模較小的話費用要高一些。)許多積極管理型基金收取的費用是這一數額的20倍甚至更高。
今年年初,佐治亞州的律師米勒開始減少他的“逐樂賬戶”規模,決定增加儲蓄。他估計自己總體來說應該沒有賠錢,因為他投資美國銀行股票賺到了錢,但他認為如果投資指數基金回報會更高。
他說:“在拉斯維加斯,當你贏了錢,就要適時退出,我就是這麼做的。”
專家們表示,擁有“逐樂投資”賬戶,或者想開立這類賬戶的投資者首先應該確保攢夠養老金。馬爾基爾說,養老的錢應該投向多元化、費用低的指數基金。
他說:“不應該把嚴肅的養老錢拿來冒險。”
專家們表示,“逐樂投資者”還應該採取其他一些措施來保持現實的期望值,並將賭注限制在安全的範圍內。
明確自己的動機
亞當斯說:“我沒有富到買得起私人飛機的程度。”亞當斯的卡通作品刊登在65個國家的大約2,000份報紙上。
但亞當斯將5%左右的資金用於投資個股,原因之一是他不放棄中頭獎的希望。(他說,其餘95%的資金大多投入了多元化、費用低的基金。)
他說:“賠掉這筆錢沒有任何影響。但如果走運,能賺到一大筆錢的話,我會很開心。我也許會買些從來沒想過要買的東西。”
理解能從“逐樂投資”中獲得什麼對投資者是有好處的。這能夠幫助他們認識到有沒有其他風險較低的東西能滿足這種欲望。
有些人會覺得選股很刺激。研究人員在分析了針對德國投資者的訪談和交易數據後得出的結論是,有兩種人會認為炒股很有意思:把炒股當做愛好的人和喜歡賭博的人。
進行此項研究的是德雷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丹尼爾﹒多恩(Daniel Dorn)和荷蘭蒂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的保羅﹒森格繆勒(Paul Sengmueller)。2009年,他們在一篇題為“把交易當做娛樂?”(Trading as Entertainment?)的論文中寫道,賭博者的“動機是追求刺激和渴望致富”。
伊利諾伊州帕拉蒂諾(Palatine)的承建商邁克爾﹒麥凱(Michael McKay)稱:“買股票賺錢能讓我獲得享受。這很有意思。”他將5%到8%的投資資金用於交易蘋果公司(Apple)、亞馬遜 (Amazon.com)、Priceline.com和福特汽車(Ford Motor)等個股。
麥凱之前把多達30%的投資資金用於這類交易,但之後他減少了投資比例。他說:“這變得太像賭博了。我有公司要經營。我沒法在這方面花太多時間。”
亞當斯說,“逐樂投資”還能提供智力刺激。亞當斯說:“我投資10次,大概有九次是錯的。”但他補充說,當他做出正確的決策時,“感覺會非常好。你會產生一種自己很聰明的幻覺”。
為賠錢做好準備
20世紀80年代末,拉裡﹒斯韋德羅(Larry Swedroe)產生了一個預感。
現任路易斯(St. Louis)投資顧問公司Buckingham Asset Management研究主管的斯韋德羅當時相信銀行業將進行整合。
在之後的幾年裡,美國尋求與鄰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於是他購買了位於紐約州北部靠近美加邊境的Jefferson National Bank的股票,他估計這家銀行有望被收購。他說,他持有的該銀行股份一度佔他投資組合的10%左右。
他有關銀行業兼併的理論是對的,但沒有什麼意義。這家銀行1993年破產了,前行長後來被判犯有詐騙罪。
如今,斯韋德羅要送給那些自認為有魔力的投資者一句簡單的忠告。他說:“你是有撞大運的可能,但我認為可能性非常低。”
相關研究支持了他的論斷。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教授布拉德﹒巴伯(Brad Barber)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教授特倫斯﹒奧登(Terrance Odean) 201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一般散戶投資者挑選的股票往往會弱於大盤,即使不考慮交易費用也是這樣。
兩位作者寫道,其中的問題包括:這些投資者的交易過於頻繁,而且他們常常要與掌握更多信息的機構投資者展開競爭。巴伯說,基於美國、中國台灣和芬蘭數據的研究也顯示,散戶投資者往往會跑輸大盤。
他說,據他所知,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逐樂投資者”的研究,但他認為針對這類投資者的研究結果應該沒什麼不同。從定義來看,“逐樂”賬戶的多元化程度可能比較低,因此風險比較大。
專家們表示,許多投資者還過於自信。斯韋德羅表示,比方說,醫生通常不理解職業投資者也是具備專業技能的。斯韋德羅說,當一位醫生談論選股時,他會這樣回應:“你會讓我給你的病人做手術嗎?”
他說,“逐樂投資者”要想知道自己算不算特別出色,就應該參照適當的指數來衡量自己的交易。比方說,如果投資者交易的是小型股,這就意味著應該以羅素2000指數,而不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為參照。
斯韋德羅說,正確地參照基準股指會給許多“逐樂投資者”帶來啟發。他說:“你會放棄投資,因為你會看到自己在賠錢。”
設定清晰的界限
不論盈利還是虧損,安全使用“逐樂資金”的關鍵都是要確保投資者不需要靠這些錢來維持生活。
先鋒集團創始人約翰﹒博格爾(John Bogle)在2007年出版的《常識投資小書》(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中寫道:“享受賭一把的樂趣和追逐的興奮吧,但不要用你租房子的錢,當然也不要動用你孩子的大學教育經費和你的養老儲蓄。”
博格爾寫道,他所說的“樂趣投資”應該不超過一個人投資總額的5%。一些專家設定的限額更低。馬爾基爾說,具體比例取決於投資者的個人狀況。
投資比例錯誤是一大風險。斯塔特曼說,另一大風險是,比方說,一個投資者在損失了5%的資金後會想,“我離賺錢很近很近了。讓我再投入5%吧。”他說,這種為求勝而不斷嘗試的誘惑很常見,有些人會很難抗拒這種誘惑。
投資者還要確定他們認為哪些投資種類是合理的。一些投資者更願意將“逐樂資金”投入由積極管理型基金經理運營的多元化共同基金,而不是自己去選股。博格爾在一次採訪中將這種策略稱為“疾病的溫和形態”。
博格爾自己也容易犯病。他有一些指數基金之外的投資,不過他說,這些投資“在我資產中的比例遠沒有到5%”。比方說,他投資了他兒子小約翰﹒博格爾 (John Bogle Jr)運營的積極管理型基金──博格爾小型股成長基金(Bogle Small Cap Growth Fund)。
博格爾的兒子說,該基金的目標是產生“良好的風險調整後回報”,他還表示,他相信“這只基金能在許多人的投資組合中找到位置”。研究公司晨星公司 (Morningstar)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該基金過去10年撇除費用後的年化總回報率為9.14%,而羅素2000指數的回報率為 9.22%。
記住──投資是為了獲得樂趣
“逐樂資金”讓不同的投資者獲得不同的享受。加州門洛帕克(Menlo Park) 60歲的律師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將挑選個股視為“苦工”。但斯特恩將可投資資產的一小部分放在一個追隨喬爾﹒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投資策略的賬戶中,格林布拉特曾寫過有關如何跑贏股市的文章。
斯特恩這樣做是“出於好奇心”,他想用實踐來檢驗格林布拉特的理論。他說:“我認為自己能付得起這麼多錢來檢驗這些理論。”他說,即使他發現這些理論真的管用,他也不會在所有投資中運用該策略,而是會把多數資金投入傳統指數基金。
一定要記住,不管投資者如何定義,“逐樂”賬戶都應該是為了給人以樂趣。如果“逐樂資金”不能再讓人從費力掙得的錢中獲得樂趣,也許就是該就此停手的時候了。
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如果你照鏡子的時候覺得鏡子裡對你咧嘴笑的是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這也許就是在警告你可能要做蠢事了。
畢竟,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覺得研究一家公司或者嘗試判斷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所帶來的智力挑戰很有意思。他們也可能喜歡夢想隨心所欲地購物──還有,如果理論被証明是正確的,用賺來的錢購物。
不過,也許有一些在長期內積累財富的更可靠途徑。博格爾認為還有比“逐樂投資”更大的樂趣,這就是退休後一覺醒來說:“有意思,我現在什麼也不用擔心了。”
(原文來源:為了追求樂趣而投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