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可否認的,也的確有不少人,反而因為有黃牛、水貨商的存在,而省去了他們的時間與精神,因為他們可能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和大家一樣,守在電腦前、站在大馬路上排隊,能夠花上對他們來說還算划算的價錢,就能搶到這些商品,也許對他們來說也是值得的。
不過雖然厭惡,其實不管是黃牛還是水貨商,他們做這樣的生意可不是沒有風險的,他們可得承擔買下商品後賣不掉的風險呢!所以說,他們也是在知道必須承受一定程度的風險,才冒險做這樣的生意的。至於觀感好不好,我認為是見仁見智的。能夠因此買到商品的受惠者,雖然得花較高的價錢,但如果商品對他們來說是值得的,那價格就不是太大問題。
不過今天並不是想討論黃牛、水貨商是否應該被抵制的問題,我比較想討論的是這兩者所承擔的風險究竟誰比較大?
黃牛和水貨商之所以認為搶票、搶商品再轉手賣出會有利可圖,當然就是看準了這些商品都是屬於需求者眾多,而供給數量稀少的緣故。因此,要了解究竟何者所需承擔的風險較高,就必須從民眾與該商品之間的供需比例來分析。
這裡必須強調,我們用的是比例,而非絕對的數量來分析,因為如果是用數量來分析的話,能夠銷售全球的商品數量一定是遠遠超過只在台灣發售的。所以用單純的數量多寡來分析,其實並不合理。相反地,以比例關係會是比較合適的。
而若以比例關係來看的話,我認為演唱會黃牛所需要承擔的風險應該是比iPhone水貨商要低得多了。畢竟雖然演唱會門票,頂多幾萬人在搶,跟iPhone幾百萬人在搶的狀況,是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但以比例來看,因為演唱會門票是固定不變的,加上過去都是秒殺,所以幾乎可以肯定,搶演唱會門票的民眾絕對是門票數量的好幾倍,因此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門票絕對不愁沒有賣不掉的一天,而且越接近演唱會當日,也許還能賣到更好的價錢。
然而,相反的,雖然購買iPhone的絕對需求數量很多,但因為iPhone並不是完全限量發售的,也就是說,就算今天買不到,等過一陣子,商家消化完訂單之後,總是會拿得到商品的。所以對水貨商來說,除非他能夠在商家趕工製造更多商品之前,就把水貨給賣掉,否則一旦商家開始正常供貨,手上的水貨恐怕就會非常難賣,甚至賣不出去,而虧本了。
這樣的狀況其實跟投資市場很相像,當市場出現好消息時,投資人總是一窩蜂的搶進投資,可是當好消息已經發酵一段時間之後,投資人就會開始失去興趣,因而追價投資人變少了,反倒是滿手股票的人想賣卻賣不掉了,最後就只能降價求售了...
其實投資市場上的現象與我們周遭的事物很多都是能夠互相呼應的,只要從小地方去觀察,並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之處。好比今天所討論的,光是從演唱會黃牛和iPhone水貨商所需要承擔的風險的比較,我們不就可以了解到如何簡單地評估風險了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