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案例9:對於一個新手...該怎開始理財規劃?(上)
回到案例,對於這位27歲的理財新手的狀況,我認為在她尚未有任何關於投資的想法時,就已經先把每個月的結餘給存下來,已經是作得非常好了。而他目前所存下來得金額,也已經滿足一般以6個月月薪作為緊急預備金水位的條件,接下來,她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運用以後結餘的現金流了。不過在此之前,我會先建議她,已經存下來的30萬元,千萬不要放在活存,就算對利率再不滿意,也一定要轉成定存,不然就白白浪費那唾手可得的利息了。
所以接下來,就是要幫自己規劃足夠的保障了。足夠?什麼叫足夠?舉個例子,搭公車時,如果一段票車資是15元,我們付15元給司機,這就叫足夠。如果我們只付5元,會怎樣?司機可能就不會讓我們下車了,所以只付5元車資就叫不夠。那如果我們付了30元呢?司機應該會特別感謝我們,但我們還是一樣下車,但多付了15元車資,那就叫浪費。
換句話說,當我們因為意外、疾病而導致生命財產的損失時,保險理賠如果可以剛好滿足我們的財務損失,那就叫足夠。如果不夠,就必須以自己的財產彌補損失,這就算不足。而如果保險理賠超出我們的損失,乍看之下,好像是我們賺到,但實際上因為事故的發生是我們不願意,而且也不會經常發生的,雖然在發生當下是賺到的,但在其他未發生任何事故的時間裡,我們所繳出去的保費都是多餘的,所以就會成了浪費。因此,如何規畫"足夠"的保障是很重要的。
但由於每個人所需要的保障是不一定一樣的,就如同搭車的例子一樣,每個區域的車資都不一樣,每個人習慣搭乘的交通工具也不一樣,所以必須依照每個人實際的狀況去規劃才行。因此對於個案的保障,便無法提出具體解決方案,需透過專業的風險規劃諮詢後,才能貼近個案的真實需求。在此僅能提醒個案,足夠的保障很重要,但用最小保費做到最足夠的保障也同樣重要,不需要把大筆資源都用在購買自己並不期望發生的保障上,只要足以保障到未來對財務損失不會有重大影響即可,而10%的年收入,就是可以遵循的保費上限。
以個案月收入四萬元來說,假設年收入為12個月月薪,則年收入為48萬,那可支配的保費支出上限可以設定在4.8萬。但27歲、女性,在保險費率中是保費相對較便宜的年紀,因此在保費支出上甚至可以調整至2.4萬元以內即可。
至於個案母親所保的儲蓄險,應該就是以儲蓄為目的,所能提供的保障自然也不會太高,因此就不需要以保障來看待,而應以資產累積的方式來檢視。
若以資產累積的方式來檢視的話,因為個案並未提供該保單的詳細資料,無法得知是否為好的方式。若單以過去所銷售的保單來看,如果預定利率可以有至少5%以上的話,那也許還算是可以繼續執行的理財方式。但如果不足5%的話,也許就該考慮是否要繼續繳保費了。
在處理完保障以及現有保單之後,就可以開始思考自己該選擇被動型投資還是主動型投資了。這個部分其實不需要急著作任何決定,可以等自己對這兩種投資類型有基本的認識,並且衡量自己所能投入的時間、對投資市場是否有濃厚興趣之後,再來決定。而如果遲遲無法去進行了解的話,我想,被動型投資的方式應該就是個案的最佳選擇了。
如果最後個案是選擇以被動型投資方式來累積資產,那ETF就會是個案可以考慮方式。在台灣,可以選擇的ETF標的其實不多,對專業投資人來說,選擇性不多是一大缺點。不過對投資經歷尚淺的投資人來說,正好可以不用花太多時間去精挑細選,只要大致了解每一檔標的後,就可以開始進場投資了,未來,只要再設定每半年或每年定期把存下來的資金進場投資就足夠了。
理財有非常容易的方式,也有必須花很多精神關注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對新手來說,首先該了解的不是該投資什麼樣的投資工具,最該先知道的,應該是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如果本末倒置的話,那往往就得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式,而這時可能也已經賠了一段時間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倒不如直接把錢存在銀行就好了,至少這是絕對不會賠錢且安全的理財方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