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第一次接觸“複利投資”這個概念的朋友,會認為不可思議,可是這確實是一個國際上認可的理財常識,而且這個概念其實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就曾提到過,還記得國王與棋盤的故事嗎?那不只是一個故事,下面我們看看通過現實中的複利奇蹟來看這個理財“常識”: 1、美國耶魯大學1億1千萬的捐款 美國的耶魯大學,1979年的時候有一群同學在開同學會,他們畢業了25年。這一群同學說學校很照顧我們,不如捐筆錢給學校啊。 這個想法一說出來就受到支持,所以有幾十個學長也捐了錢,他們自己這個班的同學捐了7萬5千美金,比他們高一屆的捐了30萬美金,總共是375000美金。本來他們想這個錢直接捐給學校就算了,但後來有人說學校不會理財,不如我們來幫學校理財。於是他們就用這筆錢給學校理財,用25年的時間看這筆錢會變成多少錢。 結果25年後,也就是2004年,美國耶魯大學收到歷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捐款,總共1億1千萬美金。為什麼會有這1億1千萬美金呢? 是因為平均這個錢操作的基金 複利是37% ! 2、諾貝爾獎金始終發不完的故事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於1896年,由諾貝爾捐獻980萬美元建立。基金會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確規定這筆資金被限制只能投資在銀行存款與公債上,不允許用於有風險的投資。 隨著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會運作的開銷,歷經50多年後,諾貝爾基金的資產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該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而且因為通貨膨脹,300萬美元只相當於1896年的30萬美元,原定的獎金數額顯得越來越可憐,眼看著諾貝爾基金走向破產。 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於是求教麥肯錫,將僅有的300萬美元銀行存款轉成資本,聘請專業人員投資股票和房地產。新的理財觀一舉扭轉了整個諾貝爾基金的命運,基金不但沒有再減少過,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總資產還增長到了5.41億美元。從1901年至今的111年裡,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諾貝爾的遺產。 諾貝爾基金會長線投資的歷史,追求複利收益的歷史,伴隨著人類的各種天災人禍和戰爭。可是一路走來,長線仍有可觀複利收益。 估算可知,從1953年到現在,諾貝爾基金的 年平均複利速度超過20% 。 3、美國百歲老太太180美元變成700萬美元 美國伊利諾斯州森林湖市100歲老太太格蕾絲·格羅納離開人世後,竟將700萬美元的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