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4的文章

妳(你)的身家值多少?

常常我們都會在報章雜誌、電視媒體,看到某某大明星身價幾百億,某某富二代又身家上看幾千億等等讓人咋舌的天文數字。不過妳(你)知道數字究竟是怎麼來的嗎?而妳(你)知道其實自己也是有至少上千萬的身價嗎?

如何制定合理預算?

  制定預算也許並不是一件值得讓人興奮或期待的事,但它卻在維持我們的財務健康上,佔了相當重要的部份。而為了讓我們能夠成功地制定合理的預算,儘可能地蒐集詳細資料是相當重要的事。因為它將能夠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的收入來源有哪些?有多少?以及它們最後都到哪裡去了?

假如我中了樂透頭獎...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做過中頭獎的發財夢,有人想中獎之後去環遊世界,有人想馬上炒老闆魷魚,也有人是選擇悶不吭聲的繼續上班,不想讓任何人知道自己有錢。

6%的勞工退休金,究竟該不該自提?

自從勞保基金委外代操的部份被爆出經理人自肥之後,多數上班族已經對勞保老年給付不抱任何期望了。再加上勞保接連傳出要破產的消息、勞保費率提高、退休年期延長,更讓民眾失望地把勞工退休金的自提 6% 給取消了。

認識指數投資策略(四)投資被動指數型基金、ETF應該要具備的重要觀念

接續上篇: 認識指數投資策略(三)主動型投資基金的致命缺陷

認識指數投資策略(三)主動型投資基金的致命缺陷

接續上篇: 認識指數投資策略(二)主動 v.s. 被動 投資

認識指數投資策略(二)主動 v.s. 被動 投資

接續上篇: 認識指數投資策略(一)什麼是指數?

認識指數投資策略(一)什麼是指數?

在我們正式進入指數投資策略之前,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究竟什麼是指數?

指數型基金之父John Bogle 股神讚致富最佳管道

【王秋燕╱綜合外電報導】全球投資界名人能與巴菲特(Warren Buffett)名聲並駕齊驅的人,是被譽為「指數型基金之父」的約翰•柏格(John Bogle)。柏格開創低成本的指數型投資策略,不僅讓他累積大筆財富與名譽,更讓「股神」巴菲特多次公開推薦「指數型基金」才是一般投資人致富的最佳管道。

淺談資本額

不論是否有過投資經驗,相信不少朋友都聽過資本額這個名詞。不過應該還是有部分朋友對資本額沒有很明確的認識,今天就來談談何謂資本額吧!

理財三部曲:雖不中亦不遠矣

幾天前,一個朋友跟我抱怨,看了我po的文章,她還是不懂得如何理財。原以為自己已經盡量以生活化的方式表達我想說的概念,不過似乎並不如我所預期。

弄清順序,讓愛發揮

自從國人保險觀念普及,很多父母親可能連自己都還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當家裡添了新成員後,都會想要趕緊為自己的孩子買份保險,當做孩子的第一份禮物。可是他們卻不知道,最該優先增加保障的,其實是父母親自己。

女人理財第一步:戒掉愛買壞習慣

【聯合報╱穩瑩顧問公司基金專業講師蕭碧燕】 每一個女人都愛美,也幾乎每一個女人都愛買,說是天性使然,不如說是同儕的力量、社會的氛圍所促成。但談到理財,第一步就是要儲蓄。儲蓄的前提又在收支規畫的能耐。

退休族該如何配置自己的財務?

退休是幾乎每一個上班族都會幻想的事,可是當我們真的面臨退休時,情況是否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且無憂無慮呢?

你知道嗎?終身險並不會保障你一輩子!

今天和一群讀書會的朋友用餐時,席間我們聊到了關於過去的終身險只保到75歲的事,讓我驚覺到,原來有這麼多人不知道,市面上的終身險,其實並沒有保障一輩子,而是有期限的!

累積的力量

幾個月前,一個損友興沖沖地拖我晚上一起去跑步,原因是他覺得自己結婚之後胖了很多,所以想要趁著老婆回南部坐月子,還不用幫忙帶小孩的空閒時間讓自己瘦下來。

為什麼諾貝爾獎金100多年來始終發不完?

很多第一次接觸“複利投資”這個概念的朋友,會認為不可思議,可是這確實是一個國際上認可的理財常識,而且這個概念其實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就曾提到過,還記得國王與棋盤的故事嗎?那不只是一個故事,下面我們看看通過現實中的複利奇蹟來看這個理財“常識”: 1、美國耶魯大學1億1千萬的捐款 美國的耶魯大學,1979年的時候有一群同學在開同學會,他們畢業了25年。這一群同學說學校很照顧我們,不如捐筆錢給學校啊。 這個想法一說出來就受到支持,所以有幾十個學長也捐了錢,他們自己這個班的同學捐了7萬5千美金,比他們高一屆的捐了30萬美金,總共是375000美金。本來他們想這個錢直接捐給學校就算了,但後來有人說學校不會理財,不如我們來幫學校理財。於是他們就用這筆錢給學校理財,用25年的時間看這筆錢會變成多少錢。 結果25年後,也就是2004年,美國耶魯大學收到歷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捐款,總共1億1千萬美金。為什麼會有這1億1千萬美金呢? 是因為平均這個錢操作的基金 複利是37% ! 2、諾貝爾獎金始終發不完的故事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於1896年,由諾貝爾捐獻980萬美元建立。基金會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確規定這筆資金被限制只能投資在銀行存款與公債上,不允許用於有風險的投資。 隨著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會運作的開銷,歷經50多年後,諾貝爾基金的資產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該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而且因為通貨膨脹,300萬美元只相當於1896年的30萬美元,原定的獎金數額顯得越來越可憐,眼看著諾貝爾基金走向破產。 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於是求教麥肯錫,將僅有的300萬美元銀行存款轉成資本,聘請專業人員投資股票和房地產。新的理財觀一舉扭轉了整個諾貝爾基金的命運,基金不但沒有再減少過,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總資產還增長到了5.41億美元。從1901年至今的111年裡,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諾貝爾的遺產。 諾貝爾基金會長線投資的歷史,追求複利收益的歷史,伴隨著人類的各種天災人禍和戰爭。可是一路走來,長線仍有可觀複利收益。 估算可知,從1953年到現在,諾貝爾基金的 年平均複利速度超過20% 。 3、美國百歲老太太180美元變成700萬美元 美國伊利諾斯州森林湖市100歲老太太格蕾絲·格羅納離開人世後,竟將700萬美元的遺

談"幻想"、"目標"、"投機"與"投資"

網路流傳的一段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之間,談"愛情"、"婚姻"、"外遇"與"生活"的有趣故事,似乎與自己對"幻想"、"目標"、"投機"與"投資"的看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改編了一下這個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以下改編"蘇格拉底談人生",故事改以巴菲特及葛拉漢師徒的對話,純屬虛構,僅供參考。 巴菲特有一天問老師葛拉漢什麼是 幻想 ? 葛拉漢叫他到麥田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可以摘一次,巴菲特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 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這時,葛拉漢告訴他:「那就是 幻想 --- 幻想是虛幻而漫無邊際的,而且很容易改變。 」 巴菲特有一天問老師葛拉漢什麼是 目標 ? 葛拉漢叫他到杉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聖誕樹用的樹材,但只可以取一次。 巴菲特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杉樹。葛拉漢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 巴菲特回答老師:「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 這時,葛拉漢告訴他:「那就是 目標 --- 目標是一種理智,是分析判斷,綜合平衡的結果。 」 巴菲特有一天問老師葛拉漢什麼是 投機 ? 葛拉漢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巴菲特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兩個小時之後,他精神抖擻地帶回了一支色彩豔麗但稍稍枯萎的花。 葛拉漢問他:「這就是最好的花嗎?」 巴菲特回答老師:「我找了兩小時,發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採下帶回來的路上,它就逐漸枯萎下來。」 這時,葛拉漢告訴他:「那就是 投機 --- 投機是誘惑的。它也猶如一道閃電,雖照亮,但稍縱即逝;而且,追不上,留不住。 」 巴菲特有一天問老師葛拉漢什麼是 投

財務自由,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財務自由",這個名詞對很多人來說也許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認為必須是收入高人一等或是有錢人才有可能實現的目標。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你現在還是這麼想,那你的未來將會越來越辛苦,甚至可能永遠到不了退休這一天。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也非台灣獨有,而是全世界皆然的現象。

買錯保單該怎麼辦?

很多人都有買錯保單的經驗,而且都知道,買錯保單除了解約之外,還可以作減額繳清或展期的方式來處理,但我想多數人並不清楚哪個方式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錯誤決策的成本

讓我們先來思考幾個問題:

有趣的投資數學

1. 關於報酬率 假如你有100萬,收益100%後資產達到200萬,如果接下來虧損50%,則資產回到100萬,顯然虧損50%比賺取100%要容易得多;

"比特幣有機會變身電子黃金" 嗎?

新聞來源: 比特幣有機會變身電子黃金 比特幣自從2009年被開發出來後,一直到去年開始被越來越多人知道。原先應該是單純作為電子貨幣,但因為其隱密性高、加上有總量限制的關係,所以價格便開始水漲船高。而到現在,已經開始有人預測比特幣將會成為電子黃金了。

電話行銷保險 3招保身

【廖珮君╱台北報導】民眾常接到保險公司來電「拉保險」,民眾有3招可以保身。第1是民眾有3天保單審閱期,第2是雙方有爭議時,保險公司需做有利於要保人解釋和處理,最後若民眾未明確表示同意投保,卻收到保單,可主張「保單不成立」。 擁3天保單審閱期 為避免保險公司電話行銷人員不當招攬產生爭議,金管會訂有相關注意事項,要求保險業遵循。 保險局主秘施瓊華說,保險公司透過電話行銷賣保單,若是銷售傳統型壽險保單前,須將要保書提供給保戶3天審閱期,若非經要保人確認完成審閱,不能訂定保險契約。 第2,要求保險公司須把雙方電銷過程和成交紀錄「全都錄」,若因雙方溝通不良產生爭議,保險公司須做有利要保人的解釋和處理。 施瓊華說,最後是有些民眾在電話上,並沒有明確同意投保,僅說「考慮看看」,請保險公司寄相關資料再做決定等,事後卻收到保險公司寄來的保單,她說,就算超過收到保單後的10天內撤銷契約期間,還是可以跟保險公司主張「保險契約不成立」。 須做「親晤」確認 施瓊華也說,為避免被保人和要保人不同一人時,可能因被保人不知情,而衍生的道德風險,金管會也要求保險電銷業者做「親晤」確認。 她說,可採3種方式,一是由其他保險業務員和被保險人做確認,或是由保險身調人確認(核對個人資料、身體狀況,若是高保額則確認財務狀況)及體檢方式做確認。 據了解,金管會嚴管保險業電話行銷,要求一定要親自確認被保人是否知情,就是避免道德風險,例如去年嘉義水上醃頭案,兇手哥哥陳佳富替妹妹陳婉婷大舉投保,就是哥哥當受益人和要保人,而妹妹為被保險人,但當時妹妹並不知情,才衍生道德風險。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電話行銷保險 3招保身

追捧高價股該注意的事...

在股市中,我們很常聽到的一個名詞叫做本益比。按照字面上的解釋,就是買進的股價成本與公司當年或去年收益的比值。而一般我們常用這個比值來衡量公司的股價是否過高,因此本益比越高的股票,它的潛在意義就是該公司股票現在的價格相對於公司一年所賺的錢,需要花多少年才能回本的意思。

搞懂IRR(內部報酬率)破解高利迷思

自從台灣開放人民幣存款之後,各大銀行、保險公司無不爭相推出高利人民幣活存、定存、保單等等的金融商品。而因為台灣目前仍處低利的情況下,投資人也想搭上人民幣升值與高利的列車,免得錢存台幣越存越薄。不過這些金融商品真的有金融業者、行銷業務說的那麼高的利率嗎?

為什麼我的資產累積速度這麼慢?(調整修正篇)

續上篇: 為什麼我的資產累積速度這麼慢?(發現問題篇)

為什麼我的資產累積速度這麼慢?(發現問題篇)

常常都會聽到有人抱怨:明明工作都已經這麼多年,為什麼我的資產累積速度這麼慢?我想這個問題除了歸咎於外在環境之外,對自己的消費支出習慣,以及財務的打理方式可能也都會是其中原因。

市場天天都是愚人節

還記得一個多禮拜前,美國聯準會才傳出預計在半年後升息的消息,因而一度造成市場的恐慌。而在台灣時間4/1號的今天,竟然又傳出美國寬鬆政策將會再持續一段時間的消息,美國聯準會真的是在愚人節這一天,給全球投資人開了一個大玩笑。 03/20消息: QE再減碼 聯準會暗示明年春升息 04/01消息: 葉倫:寬鬆政策有必要持續 實際上,在投資市場這種似是而非、混淆視聽的消息是天天在發生,並不是美國聯準會特別選擇在愚人節這天來開這種玩笑。除了發佈的官方政策搖擺不定之外,其中還摻雜了不同媒體、基金經理人、名嘴甚至散戶等等自行揣測的言論,所以時常讓人分不清,究竟哪些是正確的消息,而哪些是錯誤的消息。 除了虛實難辨的消息之外,錯誤的數據也是充斥各處,常常讓靠著數據作投資決策的投資人因此栽了個大跟斗。例如財報數字、帶著偏頗立場的投資報告或是技術線型圖上的數據等,都有可能是被刻意捏造出來欺騙投資人進、出場的伎倆,如果是經驗不足、思考不夠周延的投資人就會很容易受騙。 此外,在投資市場,"新聞"代表的可不是最新的消息,而是發生了好一段時間,只不過剛好被發現了的現象。所以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是"故事"我想還比較貼切一點。因此,有部分資深的投資人常常都是把新聞報導當做反指標來看,新聞報導說得越好,投資人就賣得越兇;而報導說得越慘,投資人就買得越多。有趣的是,這些投資人還真的能賺到錢。 然而,雖然市場消息難辨,數據真假難分,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成為受害者,有部分較精明的投資人反而常利用這些混亂所創造出來的機會獲利。只不過這些人畢竟是少數,而且通常也必須承受相當大的風險,一個不小心,損失可能比一般投資人還要大得多。 其實,投資與現實生活很接近,我們都是很容易受到外界風吹草動所影響的,左鄰右舍說些空穴來風的小道消息,往往就能夠弄得人心惶惶的。 而如果要讓自己不受影響,較安全的方法,除了少聽小道消息之外,就是要有自我判別的能力,才不容易隨風起舞。不過自我判斷的能力並不是一時半刻就能養成的,是必須透過平日的不斷練習與印證才能有一定的準確度。 同樣地,在投資市場裡,自我判別的能力也是需要慢慢培養的,雖然我們可以透過前人的經驗知道哪些錯誤不可以犯,但往往在真正面臨時,還是免不了會犯同樣的錯誤。不過